成功案例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将成太空中最大的“相机”
预计于2023年发射的中国空间站望远镜非常有“气势”,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那么高。它的口径为两米,与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口径相当,而视场却比哈勃太空望远镜大350倍。
刘继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空间站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主任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明年我国计划发射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未来它将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带来全景式宇宙高清图。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科学数据责任科学家李然表示,该望远镜运行后将成为太空中最大的“相机”。
由于大气的干扰和吸收作用,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和超长波等在内的许多光线都无法到达地面,只有在太空中才能接收到这些波段的信号。即使有些光线可以到达地面,但由于受到大气和地面光污染的影响,地面接收到的信号也会受到干扰。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中,就为了屏蔽大气污染和地面光污染等因素的干扰,进行更为清晰的观测。
李然介绍,作为中国最昂贵的空间天文设施,中国空间站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解答宇宙中最基本的问题,如暗物质、暗能量是什么,星系如何演化等,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会给超过40%的夜空区域拍照,相当于把宇宙的一块“切回来”放到地球上,这些图像会被数字化,产生非常大的数据量,全球科学家都可通过这一些信息开展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空间站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主任刘继峰表示,预计于2023年发射的中国空间站望远镜非常有“气势”,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那么高。它的口径为两米,与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口径相当,而视场却比哈勃太空望远镜大350倍。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巡天光学设施责任科学家詹虎介绍,从目前全球规划看,在2025年至2035年间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在其工作的近紫外至可见光波段内可能将是能力最强的太空巡天望远镜,其设计指标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该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系统,安装了5台第一代观测仪器,包括巡天模块、太赫兹模块、多通道成像仪、积分视场光谱仪、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
李然说,哈勃太空望远镜相机的探测器有手掌般大小,而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巡天模块的主焦面是由30块探测器拼起来的,每一块都比哈勃的探测器更大,也具有更多的像素数。
“这就好比山上有一群羊,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其中一只羊,我们大家可以把几千几万只羊都拍下来,而且每一只都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的一样清楚。”李然说。
望远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假如慢慢的出现故障问题或者需要更新换代,该如何处理?
詹虎介绍,这台望远镜最初被设计放在中国空间站上,但这样观测会受到限制,最终采取的方案是与空间站共轨独立飞行,它自身携带燃料,需要时可与空间站对接进行补给、维修和设备更新换代。它已规划的任务寿命是10年,通过维修可以不断延长其寿命。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设计师李新峰表示,中国空间站望远镜巧妙地采用了与空间站组合体部分共轨飞行的方式,由于在一个轨道上运行,仅需消耗较少的燃料即可实现与空间站组合体部分的对接停靠。
“望远镜对于具有工作寿命限制的、可能发生故障的科学仪器与设备进行了可维修设计。如果出了问题或者需要进行燃料补充、设备升级,可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引导之下,对接到空间站组合体部分上,由常驻密封舱内的航天员出舱,将故障设备或需要更新的设备做维修更换。”李新峰说。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的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相同的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水平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今,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交通运输结构逐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高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源动力作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树”,迫切地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发展“从0到1”的根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说,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记者4日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水平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来勇扎根研发技术、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学工业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意大利天文学家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圆盘中发现了水蒸气,恒星盘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研究人员表示,构成圆盘的尘埃颗粒是行星形成的“种子”,碰撞并聚集成围绕恒星运行的慢慢的变大的天体。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北双子座望远镜的档案数据,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重的超大质量黑洞对,两者的“体重”为280亿倍太阳质量。如果它们并合,所产生引力波的强度将是恒星质量黑洞并合的1亿倍。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