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力四大方面 强县富镇兴村
梅州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完善居民医保激励机制。图为医生团队研究病例。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新增公办学位1.12万个,全市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初中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100%。
加力提速,城乡融合持续向优。聚力“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梅州市交出一份催人奋进的答卷。
2月25日,梅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百千万工程”内容引人瞩目。报告提出,今年梅州市将努力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上更有成效,聚力推动典型培育扩面提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早来早顺,来到丰顺越来越顺。”在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里,进驻企业的负责人之间口口相传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他们在此创业干事的体验。
在广州市海珠区、梅州市丰顺县两地党委、政府的格外的重视、统筹部署下,四轮工作队接续奋斗12年,园区框架从无到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一园五区”拓展产业版图,电子电声、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绿色饲料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加速形成。去年,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了广东省工业园区协会星级服务园区评定工作,2024年度复评评定为“四星级服务园区”。
“过去由于很多问题,路网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阻碍。现在断头路全部打通,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产业园区初步成形。”丰顺经开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宁州介绍,在道路交互与通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腾挪土地为标准化厂房建设开辟空间。园区大力投入11.3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厂房建设,标准化厂房每层面积达1万平方米。
园区提质增效效果初显,吸引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目光。梅州市飞锁科技有限公司(威富)、立能派(丰顺)光电有限公司两个10亿元级项目已动工投产;广东三泽科技有限公司等亿元级项目亦落户园区。
“企业要多快,服务就有多快。”同样是一句顺口溜,广东林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玉道出了在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广梅产业园)里“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印象非常深刻。这项近年来在该园区推行的“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从项目洽谈起实行“一对一”全程指导、靠前服务,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受理办结,38项“极简办”事项全方面实施,极大缩短了项目落地时间。
广东诚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政强对此也深有体会。“自入驻园区以来,园区给予我们政策、金融、服务等全方位的全力支持。我们也调研过其他工业园,很少有像广梅产业园这样周到的服务。”肖政强表示,在一站式“五星级”服务与完善产业配套的助力下,诚越新材料正式投产仅9个月,便达到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标准。
完善的配套建设、高效贴心的服务,换来亮眼的成绩单。继梅江园后,融湾园、丰顺园工业总产值去年双双突破百亿元,梅州市的“百亿元级”工业产业园“俱乐部”成员再添两席,成为梅州市“一县一策”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生动注解。
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去年梅州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GDP百亿元以下的县实现清零。今年,梅州市将健全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机制,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壮大各县(市、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集群,净增“四上”企业200家,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镇村经济发展得好,县域经济肯定不会差。”在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看来,广东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目前镇、村两级经济是“短板”,但也是县域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面对“短板”如何破局?梅州市的一个创新做法是,探索推行乡村“产业村长”、产业社区模式。2024年,梅州设立了10个乡村产业社区,示范引领产业振兴,并引进培育“懂农村、懂市场、懂经营”的能人担任县级“产业村长”,力图破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产业村长”的服务范围已覆盖106个镇415个村。
梅州市风衣谷生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雪莲,便是这些“产业村长”中的一员。她深度参与到兴宁市永和镇新寨村的产业创新发展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协助村里做产业规划、落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做好产业技术服务、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
根据新寨村真实的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张雪莲和团队租借了闲置的农房、学校,探索发展特色农家乐、采摘、研学、露营等新业态。仅用了一百天,一个名为“兴宁故里”的乡村特色餐厅就在新寨村开业,并迅速在朋友圈走红。
作为该村重点产业项目,这一“百日速度”展现了“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乡村活力与潜能。正因如此,新寨村从曾经的贫困村蝶变为广东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更成为了特色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以及广东“百千万工程”第一批典型村之一。截至去年底,张雪莲团队累计为新寨村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超100人,她旗下两家公司也均成“四上”企业。
一边是“产业村长”的人才加持,另一边“强村公司”这样的特色组织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梅州广大乡村相继成立。由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溪联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00%控股的富民强村管理有限公司,营业范围包括会场租赁服务、业务培训、体验式拓展活动及策划、农产品销售加工及其他相关服务、旅游业务、旅游开发项目策划咨询、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等。该公司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打造成“百千万工程”大讲堂,举办各类培训班活动,同时销售特色农产品。投入运营4个多月,这家溪联村的村办企业就达成了20多万元营业额。
据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梅州市培育县聘“产业村长”358名。全面实施“田长制”,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78万亩,新增耕地2.32万亩,超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任务,提前实现粮食监管信息化100%全覆盖。今年,梅州市将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产业社区、“产业村长”,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推进省级“社村”合作试点,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结合“百千万工程”要求,梅州市去年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新增省级试点1个,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2个。其中丰顺县的“老旧小区+片区改造”模式颇为抢眼。
“钱哪来”“怎么改”“谁来改”,是困扰老旧小区改造的三大难题。丰顺县转变工作思路,变政府“端菜”为居民“点菜”:老旧小区最需要改什么、怎么改?由小区居民说了算。
县社宿舍是一个拥有三四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因地势低洼和下水管道有问题,经常受到水淹的困扰。“政府针对老旧小区的改造,我觉得特别好。”县社宿舍居民彭小妹表示,该小区以前常常会出现水淹现象。
“我们坚持改造‘硬设施’和提升‘软服务’并重,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各环节。”丰顺县住建局城建股股长陈双强介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地先对小区做全面“体检”,根据小区“体检”结果和居民意愿,找准老旧小区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和设施、服务短板,哪不行改哪、缺什么补什么,一小区一对策,确定改造内容、改造方案和建设标准。
彭小妹对县社宿舍的改造感到满意:“下水管道重新改造后,小区再也没再次出现过水淹现象了”。
“我们坚持有计划推进,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将老城区分为东山、狮山、湖下、南市场、内岭和城南6大片区,实现片区改造‘一钱多用’和配套设施全面升级。”陈双强说,“一张图”规划,就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民生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先地下后地上、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通过整合小区周边的生活设施、市场、教育、交通、通信、基层服务等进行“集中打包”、同步施工。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另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近年丰顺县创新实施“老旧小区+片区改造”模式,项目总投资5.77亿元,涉及6个片区71个老旧小区。目前,已完成5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加强完善了基础设施,消除了安全风险隐患,提升了人居环境,增强了服务功能,促进了国有资产增值,让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
去年10月下旬,2024年广东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暨粤东县城老旧小区改造现场观摩活动在丰顺县举行,丰顺县“老旧小区+片区改造”的创新模式得到省住建厅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以“老旧小区+片区改造”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是梅州市提升城镇能级的一个缩影。据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梅州市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示范主街99条,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9个。完成农房微改造2.3万户,提升农房风貌近万户。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1125.5公里,建成美丽宜居村1630个。大埔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际交界处、36个示范路段整体风貌明显改善。
报告提出,今年梅州市将抓住县城载体,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套,充分释放县城发展潜能。推进蕉岭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抓好美丽圩镇建设,逐渐完备圩镇服务圈、商业圈、生活圈。抓好畲江、华城等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加快松口古镇、黄槐军旅特色镇等建设,推动建成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一期项目。发展镇域经济,打造更多全省百强镇。
下一篇:妹妹用嘴帮弟弟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