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参加“相约母亲河· 共话齐鲁情——台港澳媒体山东行”联合采风活动的鲁台港澳媒体记者,走进淄博市淄川区感受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完美融合。
琉璃即“瑠璃”,古人亦称“五色石”。如凤凰涅槃重生,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各色的人造水晶成就了她色彩斑斓如行云、质地剔透似流水的质感,光彩夺目。其用途起源于仿珠宝、宝石等,逐渐扩展到日用品,如琉璃杯碗、花瓶等。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琉璃在国内普遍流行起来,琉璃制品受到慢慢的变多人的青睐。
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出淄博!来到中国最大的琉璃制作加工车间——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的热塑制作车间,媒体记者们一睹工匠师傅化腐朽为神奇的匠心巧手,领略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琉璃艺术品的幻化之路。据讲解员介绍,虽然琉璃与玻璃极其相似,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相比之下,琉璃更加色彩丰富,其制作流程与工艺比玻璃要复杂得多。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包括创意设计、原件配制、下料熔料、塑造成型、退温、冷加工、清洗包装等等。最后琉璃艺术家们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里,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通过艺术塑形使其成为高贵华丽、天工自琢的琉璃艺术品。
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了琉璃博物馆,参观了各个时代琳琅满目的琉璃工艺品,直观地了解了琉璃的起源与发展。透过古代的琉璃制品能够正常的看到古代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解读历史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感受它在失去原有用途后留下的艺术之美,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现代琉璃艺术。
淄川,是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早在1400年前的北朝时期,寨里窑就开始制作青瓷,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亦是江北青瓷发源地。唐宋时期的磁村窑,出产的茶叶末釉、雨点釉、白釉黑花瓷、兔毫釉、鹧鸪斑花釉等著名品种,组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有名的淄博窑,在中国陶瓷悠久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漫步于淄川区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中,大碾盘改建成音乐啤酒广场,球磨机已成为餐厅背景,泥浆池进了陶瓷博物馆……高端的设计与旧厂房有机结合起来,让老工业厂区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然而这一切不能离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礼大师”王一君的带动。
作为淄博市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发起人之一,带头在园区设立展室,并力荐各位大师入园区设立工作室,充实园区力量,提升园区档次。据了解,截至目前在王一君的带动下园区入驻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28名,入驻商铺150余家,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等称号。
在王一君的艺术工作室内,陈列着他近些年来不同条件下创作的精美陶瓷作品,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娓娓道来,向记者畅谈他的艺术创作。在王一君看来,陶刻艺术创作需要创新,不能一味地遵循原有的规则,要克服“惯性思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在吸收民间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只有这样,陶刻艺术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走向世界。
王一君从艺术创作的原发动力,讲到中华文化的创作源泉,再到与新时代的现实呼应,充分体现出他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功底、自由洒脱的创作风格、充满哲理的辩证思维和炉火纯青的创作手法。听着王一君大师对于陶刻艺术的独特见解,媒体记者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艺术大师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