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设备
AI燃动“世界工厂”新引擎
4月23日,东莞市AI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暨滨海湾新区AI产业政策发布会(下称“大会”)举行,推出首批32个“AI+”制造业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滨海湾新区获省级支持,朝着“AI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目标加速前行。
再往前回溯,3月19日,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开服,打通AI进产线日,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锚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全方位拥抱AI时代的新机遇。
借AI之力,东莞正从制造强市向智造名城跃升。目前,东莞全市500家AI企业势头正劲,AI服务器产值达550亿元。多地开花的应用场景、协同发力的产业生态、精准护航的政策“大礼包”,让智能硬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新型工业化发展大步向前。
东莞的“AI含量”有多高?从大会同期举办的AI应用创新体验展便可窥一二。
匍匐前进的、端立在侧的、互动对话的……大会现场,多种用途、形态的机器人各安其位、引人注目。“我们这次携四个机器人参会。”广东全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华表示,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在技术应用转化环节具备强大的落地能力。
走进体验展台,一个由AI驱动的“万花筒世界”跃然眼前。头戴华为智能眼镜、手握电子阅读器,记者目光自上而下轻轻一扫,书页竟随之翻动,实现“意念翻书”,这一幕引得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当这一充满科技感的眼镜被置于AI魔镜的检测之下,一段实时语音便娓娓而来:“这是一款黑色眼镜,结构精巧,由镜架和镜片组成……”三奕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庆斌介绍道,这款产品专为3-8岁儿童设计,可通过语音功能唤醒。用户只需拍摄物体便能获取即时的语音解析,提升孩子的探索乐趣和认知能力。
AI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睡眠体验。东莞本土企业慕思携第九代AI智能床垫参会,该产品内置了23个柔性智能传感器,可20秒内精准识别用户睡姿,并匹配支撑力参数,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全面的睡眠监测和睡眠报告,实现深度睡眠定制。
将视线从卧室模拟区转移至车间模拟区,一段导轨之上,一块车辆发动机零部件在自动滑动,上面的两组高亮条形光对射成像,通过另一边电脑实时更新,以精准捕获车辆划痕的位置、数量,“我们的视觉软件内置深度学习模块,有效利用AI工业模型,可对汽车表面划痕进行智能识别分类,大幅度的提高检测效率与质量。”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邱鸿钊表示,作为自动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公司扎根在东莞长安,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设立30多个服务网点。
当天,10多家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智能硬件企业、创新型初创企业竞相展示,涉及全身、全车、全屋、全厂、全店、AI+政务六大AI应用场景,展现不少东莞本土企业在AI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莞企投身AI蓝海: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拓斯达为工业机器人装上“小脑和脊柱”,让机器人从“能干活”变得“会干活”;模德宝在智慧工厂探索AI,领衔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东阳光药业接入DeepSeek,借助AI为药物创新研发提速;明惠电子装上“AI之眼”,让产品质检跑出“加速度”……
如果说一场大会展现了东莞AI产业的广度与活力,那么背后的“组合拳”“连环招”,则是这场跃升的底气所在。
众所周知,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现已培育形成184万户市场主体、22万家工业公司、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3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上市企业、3家营收千亿级企业等组成的优质企业梯队,工业体系涵盖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
这座城市还拥有强大的产业底座,华为团泊洼数据中心、vivoAI研究院、OPPO全球算力中心等超大型数据中心多点布局,盘古、蓝心、安第斯等国产化大模型蓄势待发,华为昇腾芯片实现全栈国产化。
为推动AI产业全面起势,大会现场,华为、OPPO等18家单位签约成立大湾区(东莞)人工智能联盟,将联合超60家AI领域重点企业和机构作为发起单位,共同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AI产业与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增强行业内的合作与竞争力,构建产业、科研、技术等多方协作的生态圈,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平台。
东莞还推出政策“大礼包”——“五个一”举措推动AI产业发展:一是发布一批“算力券”,三年设5000万元,资助制造企业、软信企业、高校院所等租用算力资源,按不超过实际服务额的50%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二是发布一批算力提供商,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大湾区(东莞滨海湾)智算中心、开普云、安华等本土算力提供商,以及深圳鹏城云脑、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等市外算力提供商。同时,东莞将重点对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全国智能算力资源,满足各类企业算力需求,“莞”够“莞”用。
三是发布一批AI应用场景,首批32个AI+制造业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亮相,涵盖AI质检、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设备维护和产品设计等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应用场景。
四是设立一批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投向AI软件与算法创新,AI硬件与算力基础设施,以及具身智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关联领域。
五是发布政务AI数字人“小莞”,这一政务智能客服接入了DeepSeek,还搭载了东莞市专属知识库,可为企业提供全天候政策解答和办事引导。
会上同步解读的《关于支持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广东首个经省政府审定、支持地方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滨海湾新区也因此被正式确立为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而就在政策落地前不久,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在松山湖宣布开服,这意味着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正式落地东莞。大模型中心定位为全市制造领域AI应用基地,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为公司可以提供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大模型中心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打造135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在松山湖,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固高科技等AI产业链知名企业皆分布于此。在这片创新宝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水乡也掀起人工智能热。今年4月,东莞水乡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园。作为全市首个人工智能主题产业园,该园选址水乡河西现代化产业园,其中河西数字产业区作为产业园的首开区,总占地面积163亩,现已建成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主要功能由“一基地一中心一平台N个应用场景”构成,涵盖已经落户的百度智能云(东莞)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正在规划建设的水乡经济区智算中心、人工智能运营服务平台,以及构建N个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智能驾驶、低空物流、智慧工厂等应用案例。
其中,百度智能云(东莞)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筹建以来,已吸引了粤牛新能源、智造未来、湾芯智造等10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极光智能机器人总经理陶洪权作为入驻代表之一,他表示:“我们将在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等与基地进行深度合作,依托大模型做好行业的智能化应用。”
这场集群式跃升,也正在撬动产业结构的大变革。东莞提出,力争到2027年东莞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
从这个春天出发,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以AI为翼,加速驶入未来新工业文明的主航道。
大会现场发布《关于支持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该《措施》是全省首个经省政府审定、支持地方AI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措施》明确,支持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这既是省政府对滨海湾发力人工智能的思路指引,更是滨海湾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长远目标。
今年1月初,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滨海湾新区调研时提出,要用好这片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聚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全力打造东莞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省工信厅表示,将把滨海湾新区作为我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新载体,集中精力和资源精心打造。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速度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智能终端产品制造是东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最大底气。
结合东莞和滨海湾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定位,省政府支持滨海湾发挥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作用,推进基础软件、“芯、屏、核”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全场景融合、端云协同等核心技术攻关,组建端侧大模型开源社区,建设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加速布局新一代智能体技术和产品。
过去几年,滨海湾智慧城市建设初显成效,已具备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应用示范区的条件。
《措施》提出,全力支持滨海湾打造AI+智慧制造、智慧生活、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包括支持工业质检人工智能平台、工业边端AI模型适配与中试验证平台等项目建设,创新打造一批可规模推广、可商业化闭环的生活与城市治理典型场景和示范应用。通过滨海湾应用实践积累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AI引领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转变、治理方式进步。
算力为基、数据为脉、算法为魂,“三要素”构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底层逻辑。当前,滨海湾已拥有OPPO全球算力中心、滨海湾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并依托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力建设全国工业数据资产登记东莞节点,大湾区(滨海湾)智算中心项目正积极筹建中。
在此基础上,《措施》支持滨海湾进一步搭建城市算力调度平台,打造集成“工业大模型+工业数据”的工业模数空间,构建大小模型协同资源池,搭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供给。
“我们也看到滨海湾在打造AI应用场景的‘洼地’,能够推动算力、技术、数据等资源实现更好的集聚。”广东全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华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们将把大模型训练的一些场景放到滨海湾来开展,以此来提高大模型训练效果,降低成本。
从省、市重磅文件频频“点名”到获省级专项政策支撑打造AI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正紧抓国家战略和省市政策叠加机遇,凭借“满级装备”强势进军人工智能——以1500亩“灵犀岛”AI小镇为战略支点,全面铺开“一廊、三区、五组团”产业空间布局,并依托“世界工厂”万亿级制造业基底与OPPO、vivo、东莞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科技资源,构建从研发创新到产业落地的AI全链条生态。预计到2030年,滨海湾建成全国人工智能全域应用先导区,实现人工智能产值600亿元。
从空间上看,“灵犀岛”落子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板块,总投资约66亿元,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区域级研发总部+中试生产基地”,打造集展示窗口、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互动体验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项目拟分三期开发建设。首期用地约530亩,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
通俗而言,“灵犀岛”相当于一个“AI+制造”加速器和“未来实验室”,也是AI技术、产品的体验中心。今年年底,占地104亩、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的项目首开区将率先破土动工,打造成为“AI体验中心+产业中心”,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
AI城市体验中心则是首开区的一大亮点,室内将构建“展+研+学+游+会”五位一体的综合模式,设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视觉设计、语音交互等先进技术场景化专区,向外界动态展示AI在智能制造、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和前沿成果;户外将开辟人工智能接待、导游、驾驶、智能物流等体验功能,成为大湾区科创资源对接的“超级接口”。
滨海湾新区更注重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东方美学意境,以《山海经》“灵犀”传说为文化内核,重构产城肌理,通过水系、庭院、园林等景观营造园区诗意栖居环境,打造灵犀岛和灵犀谷、灵犀大厦等“灵犀系”人工智能产业空间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的公司可以提供专属空间、精准扶持和贴心服务。同时,嵌入智能化基础设施如数字孪生平台、AI管理系统,塑造一个兼具传统韵味与未来感的科技园区。
首开区规划建设灵犀智枢广场、灵犀大道、内庭苑、犀照镜湖四大场景功能,未来智慧与建筑景观在此共融生长,加速推动“产—城—人—文”深层次地融合。灵犀大道一轴贯穿未来商业区与主入口,智枢广场打造沉浸式迎宾体验和研创产业区,犀照镜湖建造全球首个“AI水文感知”交互式滨水空间,让科学家、企业家和研发人员能在湖光绿韵间激发灵感,于智慧栖居中享受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共荣。